故事分享|爱不止一种,爱只有一种

发布时间: 2020-11-13 08:17:54
访问量:

残障儿童平时极少出门,人们在公共场合中极少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由于他们大多出生于缺少相应医疗卫生条件的偏僻山区的贫困家庭,或者是“因残返贫”家庭,就连全国到底有多少残障儿童,至今也缺少一个公认的数据。



江江,六岁,疾病诊断:智力发育落后。

病因:怀孕前5个月,江江妈因生病一直服用药物,怀疑药物对胎儿有影响。

 

2018年6月通过介绍来到安琪之家。他不听指令,不坐凳子,到处乱跑、乱跳,甚至连接近他的机会都没有,除此,他还有很多“坏毛病”,面对陌生的老师、家长,他上前就揪着对方的头发、眼镜、耳朵......让人猝不及防。

儿童中心社工与江江外婆进行交谈,详细询问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情况,得知江江家庭非常特殊,江江妈也是残疾人,江江爸已年近六十在畜牧场工作,外婆是江江的主要照顾者,除此还要照顾患脑血栓的外公,困苦的家庭靠爸爸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江江的成长教育问题成了一家人挥之不去的阴影,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江江爸爸和外婆的内心焦急却又无能为力。

江江外婆,正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担起了照顾两个家庭病患的重任,外婆家到江江家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每天上午把外公照顾好,从自己家走30分钟路程到江江家接他来机构做康复,外婆说“只有江江在做康复训练的时候,我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点点休息时间”。

 


康教老师根据江江各项能力的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训练教育计划,包含:感官知觉能力、粗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加入儿童中心的开心班一起上课,课程主要有单训课、音乐律动课、手工课、感统课等。




江江在安琪接受康复训练已有两年多,他会听指令,不再到处乱跑,也能适应课堂常规,和老师、同学一起上课,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近日,课堂点名总是少了江江,江江爸上班,外公因脑血栓住院,外婆走不开,没有人带江江来做康复,怎么办?常年驻扎在这群特殊孩子身边的儿童中心主任陆瑛梅老师得知情况后,心里有一根弦紧绷着,特殊儿童康复需要持续性,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中心是否可能采取送教上门服务形式?将每个孩子都考虑进来?

 


爸爸说:"我要上班,外婆照顾外公走不开,江江不能去做康复的时间里只能跟妈妈在一起,从早到晚,妈妈把他锁在家里,不敢让他出门,怕拉不住“。

每天,他就在这方寸之间,一会跳上跳下,一会缩在角落,跳累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如此重复,但大部分他会把脸贴在窗户,他——很想出去。



儿童中心主任陆瑛梅老师和社工在居家指导服务和开展个案工作中得知江江上过幼儿园,当时江江在的班级是幼小衔接班,因为江江在课堂上有行为问题,经常拉同学们的头发,学生家长觉得孩子在学前班阶段,下一步将要上小学,跟园长反应:这个孩子继续留在这个班,我的孩子就不来上学了,园长迫于招生压力,与江江外婆反应这样的情况,江江迫于无奈只能退学。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对于江江和江江的家庭来说,生活上的拮据,心理上的压力,成长教育的问题,一切都似乎太难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江江能够继续接受康复教育服务,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进而提升生活品质,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长大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由于种种原因和个人家庭现状等因素的制约,残障孩子们大多缺少接受康复和教育的机会,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包容。